欢迎来到运维革新

运维革新

你被大模型DDoS了吗?大模型“DDoS攻击力指数”TOP10榜单出炉

时间:2025-11-26 23:31:51 出处:数据库阅读(143)

想象一下,被大P榜你是模型一个默默耕耘的开源社区管理员  ,服务器日复一日地为开发者提供支持,大模单出突然有一天,击力流量日志里冒出一堆不速之客——不是指数黑客 ,不是被大P榜爬虫爱好者 ,而是模型AI大模型的训练机器人 。这些家伙像饿狼一样扑向你的大模单出数据  ,把带宽吃得干干净净  ,击力甚至连页面加载都卡到怀疑人生 。云计算指数很遗憾 ,被大P榜这不是模型阴谋论科幻片,而是大模单出广大中小互联网企业/服务正面临的现实威胁。

DDoS新势力:AI爬虫

就在本周一 ,击力SourceHut——一家开源Git托管服务平台,指数在其状态页面上无奈喊话 :“我们持续遭受激进的LLM(大语言模型)爬虫干扰 ,服务屡屡受阻 。”为了自救,他们祭出了名为“Nepenthes”的捕虫器,试图困住这些为AI训练而生的爬虫,源码库同时还直接封禁了Google Cloud和Microsoft Azure等云服务商的IP——因为这些地方正是爬虫流量的重灾区 。

SourceHut坦言  ,虽然这些措施暂时控制住了局面 ,但也可能误伤正常用户 ,体验降级在所难免 。

这不是SourceHut第一次被“爬虫DDoS”搞得焦头烂额。早在2022年  ,他们就曾公开diss谷歌的Go Module Mirror ,指责其无节制的流量请求形同“拒绝服务攻击”。而如今,建站模板随着生成式AI热潮席卷全球 ,类似的故事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反复上演。

维修网站iFixit去年7月就曾抱怨Anthropic的Claudebot过度爬取;云托管服务Vercel则在2024年12月披露,单月内OpenAI的GPTbot发起了5.69亿次请求,Anthropic的Claudebot也有3.7亿次,合计占谷歌Googlebot请求量的20% 。Diaspora开发者Dennis Schubert甚至爆料,他服务器60天内70%的流量都来自LLM训练机器人 。

这些AI爬虫为何如此猖狂?答案很简单:数据饥渴。模板下载生成式AI的崛起让OpenAI 、Anthropic、Google等玩家对互联网内容的渴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无论是ChatGPT的对话能力 ,还是Claude的推理水平 ,背后都需要海量数据喂养。然而,这种“拿来主义”正在给中小型互联网服务带来沉重负担 ,甚至演变成一场无形的源码下载DDoS危机 。

大模型“DDoS攻击力指数”TOP10榜单

为了更直观地呈现这些AI爬虫的“破坏力” ,GoUpSec基于近期互联网相关报道与公开数据,整理了一份“大模型DDoS攻击力指数TOP10榜单”。指数综合了爬虫的请求量、覆盖网站范围 、被封禁频率以及对服务影响的严重程度等维度 。以下是榜单及简评:

1.Bytespider(字节跳动)

指数:95

点评 :字节跳动的爬虫王者 ,据Cloudflare统计,其请求量和覆盖范围均居首位,为自家AI产品豆包囤粮  。香港云服务器被封禁率也高 ,其激进作风无人能敌 。

2.GPTbot(OpenAI)

指数 :90

点评 :OpenAI的明星爬虫,单月5.69亿次请求让人咋舌。虽然承诺尊重robots.txt,但伪装流量和过载投诉仍让它稳坐榜眼 。

3.Claudebot(Anthropic)

指数 :85

点评 :Anthropic的训练先锋  ,3.7亿次月请求+iFixit百万次单日轰炸  ,堪称“温柔杀手” 。被封禁率稍低,但破坏力不容小觑  。

4.Amazonbot(亚马逊)

指数 :80

点评 :为Alexa索引内容而生,流量虽不及前三 ,但开发者频频抱怨其过载行为,伪装流量也让人生疑 。

5.Google-Extended(谷歌)

指数  :75

点评:谷歌专为AI训练设计的爬虫 ,13.6%的顶级网站封禁率显示其影响力。双重身份(搜索+AI)让网站主投鼠忌器。

6.AppleBot(苹果)

指数:70

点评:苹果为AI功能收集数据的代表,透明度较高,但DoubleVerify数据显示其贡献了2024年16%的无效流量。

7.Meta AI Bot(Meta)

指数:65

点评 :Meta的AI野心驱使其爬虫活跃  ,虽然自称目的明确,但多用途属性让封禁变得复杂  。

8.CCBot(Common Crawl)

指数:60

点评 :开源数据集的常客 ,22.1%的顶级网站封禁率说明其影响广泛,但攻击性稍逊商业爬虫 。

9.OAI-SearchBot(OpenAI)

指数:55

点评:OpenAI的新兵 ,甫一亮相就被14家主流媒体封杀,潜力未完全释放  。

10.Perplexity AI Bot(Perplexity)

指数 :50

点评  :AI搜索新贵 ,伪装成普通浏览器偷偷摸摸爬数据,惹恼了不少网站主。

面对“白嫖” :躺平还是对抗 ?

疯狂的AI爬虫其实也有自己的行规,2023年8月,OpenAI率先承诺GPTbot会遵守robots.txt标准  ,其他厂商纷纷跟进 。然而现实却是 ,承诺归承诺,执行靠自觉 。Diaspora的Schubert就发现,他的服务器日志里满是伪装成GPTbot的“山寨爬虫” ,IP来自AWS甚至美国居民网络,显然是恶作剧者趁乱起哄 。DoubleVerify的报告更指出 ,2024下半年因AI爬虫导致的“一般无效流量”(GIVT)激增86% ,其中16%直接来自GPTbot 、Claudebot等知名玩家。

这背后,是AI公司与网站主之间的博弈。一方面 ,AI厂商需要数据喂养模型 ,互联网是天然的“粮仓”;另一方面,网站主却面临带宽挤占、隐私争议甚至版权纠纷的困境 。SourceHut封禁云服务商 、iFixit更新robots.txt,都是被动防御的缩影 。更棘手的是 ,像Googlebot这样身兼搜索与AI双重任务的爬虫 ,让网站主在封禁与曝光之间左右为难(编者:谷歌2023年发布robots.txt的Google-Extended产品令牌 ,经允许网站运营者单独封锁爬虫而不影响网页检索和排名)。

AI爬虫的“DDoS效应”暴露了生成式AI热潮下的隐忧 。对于中小型服务商来说 ,这不仅是技术挑战 ,更是生存问题 。SourceHut的“Nepenthes”捕虫器 、Cloudflare的“一键屏蔽AI爬虫”功能  ,都是技术社区的反击尝试 。但长远看 ,光靠封禁和对抗显然不是解药 。

或许 ,未来的出路在于平衡——AI公司需要更透明的数据采集政策,甚至通过授权或付费模式与网站主合作;而网站主则需在保护自身权益与拥抱AI生态之间找到折中点。否则,这场爬虫与服务的“猫鼠游戏”,只会让互联网的生态雪上加霜 。

你被大模型DDoS了吗?也许下一个喊救命的 ,就是你常上的那个小众论坛 。

分享到:

温馨提示:以上内容和图片整理于网络,仅供参考,希望对您有帮助!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!

友情链接: